首页 >> 要闻 >

【寻味中华丨名楼】云南大观楼:观万里山水 敞千秋怀抱

2023-04-27 09:59:03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中新社昆明4月27日电 题:云南大观楼:观万里山水 敞千秋怀抱


【资料图】

作者 熊佳欣

“出大观楼不远的草海,我和庾侯合奏着一个洋调子,幽雅的、清脆的、不可思议的动人”。

那是16岁的音乐家聂耳,随好友初学小提琴。作为昆明人,坐落于滇池北滨的大观楼是他最爱“耍”的家乡风景之一。

清康熙年间始建,三重檐攒尖顶,整体风格相承中国主流传统建筑,彩画、纹饰又凸显地方民族特色。因面临滇池,观远浦遥岑、风帆烟树,擅湖山之胜,遂命名“大观楼”。

“自建成之日起,无数文人为大观楼挥毫泼墨,积累了众多诗文俱佳的诗词楹联,其中之冠当属孙髯翁所作长联。”云南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赵嘉鸿说。

清乾隆年间,名士孙髯翁登楼、提笔,成就“天下第一长联”。大观楼内景重新开放,赵嘉鸿早早预约登楼,只为一睹“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”,体悟“喜茫茫空阔无边”。

夕阳下的大观楼。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

“高人韵士,何妨选胜登临。”民国时期,大观楼被辟为公园,经台湾音乐人庾澄庆祖父、时任昆明市市长庾恩锡主持修葺,增“三桥鼎峙”“秋月平湖”“三潭印月”等景致。至此,登大观楼,远近皆可观“山光水色绝佳之胜境”。

与聂耳相似,众多文化名人曾流连大观楼。“上世纪30年代,在抗日烽火中,由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南开大学三所学校组成的西南联大西迁入滇。”据西南联大博物馆副馆长龙美光介绍,彼时大观楼成为师生们的浮世净土,课余时间来此读书、联欢、划船,听渔歌悠悠。

“出城,坐小木船。在稻田中间留出来的水道上慢慢的走。”老舍在昆明生活时,曾录大观楼于《滇行短记》,“稻穗黄,芦花已白,田坝旁边偶尔还有几穗凤眼兰。远处,万顷碧波,缓动着风帆……”

战火消散,大观楼于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维修,修旧如旧,保存文物、匾额等原貌陈列,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一楼南门悬挂孙髯翁所作长联,北门联为清代宋湘所撰“千秋怀抱三杯酒,万里云山一水楼”。

千秋怀抱迎八方宾客。1986年10月,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云南,顺水路进入大观公园。下船后,女王沿石桥来到大观楼一侧的假山背后,在花坛种下专门从英国带来的3株玫瑰花,花名为“志愿者”。花色黄,中杂无规则粉红,一朵花约30多个花瓣。“云南具有自己的特点,令人神往和难以忘怀。”伊丽莎白二世说。

来自南非的“新昆明人”杜安睿(Andre du Plessis)同样对大观楼情有独钟,他曾多次寻访大观楼并查阅相关资料,“城市文化、传统文化都‘活’在老建筑中,就像大观楼一样记录着时间的痕迹,从其故事中能触及一座城的命运和历史深处的影子。”

正如杜安睿所言,作为云南的重要文化标志,大观楼见证并参与了这片热土从边陲末梢到开放前沿。中老建交60周年之际,两国嘉宾“云”聚大观楼,叙甲子情谊;云南省2022年“澜湄周”在大观楼启幕,湄公河五国及云南省代表在此共赴澜湄之约、襄发展愿景;2022年“花好月圆”中秋文化走进印尼交流活动中,赵嘉鸿在大观楼前带领全球网友,一同追寻髯翁游踪,感悟长联的大气磅礴和吐纳天地的豪情。

游客手持文创雪糕与大观楼合影留念。中新社记者 李嘉娴摄

如今,大观楼畔紫藤盛放、山水正盛,慕名而来的游客手持大观楼造型文创雪糕“打卡”留念。穿过熙攘人群,赵嘉鸿登楼远眺,景致开阔一如往昔。“当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,疏钟渔火、秋雁清霜固然萧瑟,然而旭日东升依旧,登楼‘大观’,总迎朝霞如虹。”(完)

标签: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 ©  2015-2022 南方创投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  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

返回顶部